從信徒到門徒

從信徒到門徒

主講人 / 作者: 
許承道牧師
佈道日期: 
2014-07-06

從信徒到門徒

馬可一16-18

今年咱士林教會領受的異象是:「建堂建人」,除了硬體教育館興建外,更重要的是軟體「生命」的建造。第一季我們以「管家」為主題,學習「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第二季的主題是「彼此相愛」,教會是信仰的大家庭,所有的弟兄姊妹、長執、牧者,都是一個身體的眾肢體,在「彼此、互相」的關係裡,學習擔當、接納、包容、勸勉、扶助、饒恕等,成全對方的功課。今天我們進入第三季,將以「門徒」為主題,學習成為基督門徒的意義與實踐。

信徒與門徒的差別在哪?對基督教會來說,信徒是認罪悔改真心相信耶穌基督救恩的基督徒,門徒是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跟隨耶穌腳蹤來行的基督徒。是否為信徒,別人看不出來;若在生活中有「跟隨耶穌腳蹤」的樣式,人們看到這種基督徒就稱為「門徒」。以此來反問自己,到底我是信徒?或是門徒?或者是教徒?

一、聽信福音

除了信徒與門徒之外,我們還常常聽到社會稱呼基督徒為「教徒」的,教徒是對信仰不清不楚,諸多外在、次要的不相干原因促成,或主動、或被動來到教會被牧師施洗,加入教會的人,其生活實踐並無法讓人覺得他們是基督徒,主日禮拜常常缺席,有「叫」才有來,幾乎變成叫徒。最後一種基督徒是被主差派到各地方去,來帶領別的門徒,我們稱作「使徒」。我們焦點放在「信徒與門徒」,期待大家「內外兼修」,成為真實的基督徒。

福音書提到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的操練後,開始在加利利地區傳福音:「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一15)耶穌所傳的上帝國福音顯然打動人心,所以有施洗約翰的學生來探詢說:「拉比,在哪裏住?」想要更深認識福音,耶穌說:「你們來看。」(約一38-39)主耶穌要讓人有機會聽信福音。

接受耶穌成為生命的主,信靠耶穌所成就的救恩,這是一霎那、也是永恆持續的事。保羅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這是信徒,是心靈與誠實的信靠,是個人與上帝的真實關係,是聽信福音的信徒,福音的內容在「得救」--罪得赦免、與上帝和好、領受永生的喜樂與平安。聖經說:「你若口裏認耶穌為主,心裏信上帝叫他從死裏復活,就必得救。」(羅十9)這就是受洗成為信徒(基督徒)。

二、跟隨耶穌

聖經說:「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他的名聲就傳遍了敘利亞。那裡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樣疾病、各樣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癲癇的、癱瘓的,都帶了來,耶穌就治好了他們。當下,有許多人從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猶太、約但河外來跟著他。」(太四23-25)我們看到跟隨耶穌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被祂呼召,他們就放下自己原本的工作、甚至家庭,來跟隨祂;另一種是看見在耶穌那裡有好處,生病可得醫治、鬼附的能恢復正常、聽到讓人感動的福音、肚子餓了得餵飽,好處多多,就跑來跟著祂。前者是來作門徒,後者是來得耶穌的服事與好處。

馬可記載耶穌呼召門徒的情形:「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一16-18)耶穌從聽信(接受)福音的人中間挑選門徒,聽了以後,相信並接受救恩,這樣還不夠。耶穌說:「來跟從我。」「我怎麼走,你們就怎麼走;我做的事,你們也要做;」

門徒,巴克禮譯本台語翻譯成「學生」,就像台語在說「牽徒弟」,師父帶徒弟。徒弟住在師父家,從掃地、洗衣、煮飯開始,一段時間後才能在專業技能上,跟在師父身旁邊看邊學。每位徒弟都知道他的師父能給他甚麼,而做徒弟的必需付出怎樣的代價。主耶穌說:「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這是應許、目標;「捨了網,跟從了祂」是代價。

三、從信徒到門徒

聽信福音接受耶穌來受洗時,是信徒,在每日的生活中學習耶穌的樣式,是作門徒;這就是從信徒到門徒。耶穌要找一批門徒,一批能夠將上帝國福音傳遍天下的門徒,祂沒有找熟背聖經的法利賽人、拉比的學生,卻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到打魚的人的工作場所去,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裏撒網;耶穌就呼召他們。當時的漁夫是低階職業、是社會邊緣人,降生在卑微馬槽的耶穌,呼召門徒也是從社經地位卑微的邊緣人開始。

跟隨耶穌成為門徒,「從此就不再抓魚,跟老師一起去抓人」;但是有另外一種解釋:「從現在開始,用你們抓魚的精神去抓人」。前者是工作職業的轉變,後者是職業意義的更新,從前捕魚是為了生計、照顧家庭,縱使被人輕視,仍然以此養家餬口;但是從今以後,捕魚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藉此要將主耶穌「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的福音傳出去,將工作場所變成傳福音的機會。轉變工作職業去當傳道人較少見,更新工作職業成志業,就是所有人都能學習的,我們稱為「職場宣教」,不僅運用工作場所,更重要的是用原本工作的精神,為耶穌基督多得著人,讓人可以進天國。

從信徒到門徒,不是指外在角色的改變,而是內在生命、價值觀的轉變。1. 新名分,西門改名為磯法,這是亞蘭文,翻譯成當時官方語言希臘文就是「彼得」;磯法是石頭的意思,耶穌給他一個新的名分,成為將來建立教會的石頭、基石。2. 新使命,耶穌的挑戰「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原本的專業,蒙召之後便成志業(Profession into Vocation)。3. 新生命,路加福音五章記載耶穌在湖邊傳福音,彼得仍是漁夫,在耶穌指揮下,「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藉此,彼得更深認識主耶穌不是一般教律法的老師,也更深認識自己的無知:「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耶穌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五4-10)

有一首詩歌「每一日」,歌詞是:「每一日我主,我懇求三件事:更深刻認識你,更虔誠敬愛你,更緊緊地跟隨你,每一日。」「Day by day Dear Lord of you three things I pray, To see you more clearly,To love you more dearly, To follow you more nearly, day by day.」首先向主祈求的是更深刻認識祢,真實認識讓我們虔誠敬愛耶穌,愈愛主就會愈喜歡跟隨,愈希望活像耶穌。這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功課,單純(簡單)、可複製(重複)、持續,因為是「每一日」。

今天有聖禮典,我們一起領受主耶穌為我們打破身體、流出寶血,並且再次祈禱回應主:「主,我欲作真實信徒」。從是信徒到作門徒,所以今天也有國內短宣、福音隊、劇團巡迴的差遣禮,讓我們一起參與在門徒宣教的行列。

思考與分享

  1. 分享自己的領受:成為門徒會有的新名份、新生命、新使命。
  2. 每一日都學習:更深認識(讀經)、虔誠愛主(祈禱靈修)、跟隨耶穌(幫助人)。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