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事工的重要性

文字事工的重要性

主講人 / 作者: 
張德麟牧師
佈道日期: 
2014-07-13

文字事工的重要性

路加一1-4

四福音都是「書籍」,但在福音書前特別強調這是一本書的只有路加福音書。路加福音書一:1~3說:「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知路加福音是一本「書」。寫作者有優雅的文筆(路加的希腊文是最好的),會收集資料而且細心構思按著次序寫了這本很特別的,強週普世,耶穌關愛弱勢者,福音關心窮人與婦女。也特別強調聖靈和禱告。我們也在這本書中看到浪子回頭的比喻,羊九十九隻走失一隻牧者憂心的故事。這些經典的傳述,不是用圖畫,也不是用音樂更不是用舞蹈而是用「文字」的方式傳承到現在。我們可以說當我們用信心閱讀,聖靈感動我們,文字就產生力氣,幫助我們經歷人生,面對一切的挑戰。「文字」特別是字數的文字工作其魅力就在此。

文字事工就像我們前面所舉的,聖經本身就是文字工作,它影響基督徒至今。我們再用兩個角度說明,看文字事工的重要性:

一、從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看

路德出生於1483年11月10日。他的父親是一個礦工,他的父親原本希望讀法律當律師。因此1501年他進入耳弗特大學。(Uni.of Erfurt)在學校他是位勤奮用功喜歡結交朋友,喜歡音樂的學生。

讓路德從法律轉往神學的因素有兩個:○1一個是他一個摯友的死亡,讓他覺得人生無常。○2有一次他回學校時突然雷電交加,他在極端恐懼中大聲呼喊:「聖亞拿救救我!我願意作一個修道士。」因此1505年7月17日他進入耳弗特這個地方的聖奧古斯派修道院。這個修道院是一個重視神學和敬虔的修道院。路德到修道院時施道比次(Johann Von Stauepitz)正在那裡。

在修道院很自然地繼承了中世紀修道主義苦修的傳統。相信藉著功德苦修可使人與上帝和好。在這方面,路德可以說是毫無遐玼的。例如有一次他去耶路撒泠,在一個耶穌走過的階梯上,他每走一石階唸一次主禱文。也在每一石階吻一次。希望藉此拯救在煉獄中的靈魂。到晚年,他曾這樣自我打分數:「我是一個好的修道士我嚴格執行教職的任務。假如一個修道士憑修道工夫可進入天堂,我算是一個了。凡院中認識我的弟兄們都可以幫我證明。」但在這樣的生活中他仍感受不到平安。是施道比次幫助了他。施道比次告訴他:「路德真正的悔改不是以懼怕上帝的刑罰為起點;乃是以上帝的愛為起點。」這件事讓路德後來稱打開他福音的眼睛的人是施道比次。

路德1512年得神學博士開始講授聖經。1513-1553講詩篇。這時,他確實有把握,也清楚得救乃在人與上帝發生新的關係。而不在人的任何善功。1515-1516他講授羅馬書之前的準備工作,更加強他這個信念。特別當他唸到羅馬書三章28節:「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更奠定他未來的改教的根基。

到了1517年。當時的天主教大賣贖罪券。當賣贖罪券的帖次勒(Johann TetzeL)用荒謬的話告訴人買贖罪券的好處時。1517年10月31日,他將那永垂不巧的95條貼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門上,而這大門也是威登堡大學的佈告欄。這95條核心思想在說,在上帝的審判台前,不能因買贖罪券而擦掉你的罪。換言之,只有誠心悔改的基督徒,並且完全倚賴耶穌十字救恩的人,才能得到寬恕。

這個強調「因信稱義」的神學觀念藉著95條的文字藉著當時印刷術的發明,傳遍整個歐洲基督教世界。宗教改革這關鍵性的95條,徹頭徹尾是文字工作。

宗教改革以前,羅馬天主教可介入各國的政治;宗教改革後政教分離。宗教改革以前,羅馬天主教可向各國民眾收稅;宗教改革以後,天主教漸漸失去了影響力。宗教改革以前,教會才有權解釋聖經,但宗教改革以後,強調個人自由。每個人都可自由地通過讀經領受上帝的話語。宗教改革以前,聖職人員的地位被抬的很高,宗教改革以後「萬民皆祭司」成為琅琅上口的口號。「宗教改革」是歷史上的大事件。這事件之所以成就,文字事工扮演一個決定性的角色。

二、從個人的生命體驗看

很多人信耶穌是因讀了聖經,接納耶穌為他的救主(如聖古斯丁)。也有很多人讀福音單張來到教會,這些都是文字事工。從古到今,我們如果要數算通過文字認識信仰的人,那應當是不計其數的。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一位牧師,他父親年輕時在潮州鎮公所當小店員。這位牧師的父親有一個嗜賭的哥哥,每次賭輸了,沒錢還債就叫人去跟弟弟要。這個弟弟原本薪水就少,還要幫哥哥還賭債,日子一久,覺得這一生大概不能翻身了,乾脆跳海自殺好了。

這個牧師的爸爸騎著一輛腳踏車,從潮州往海邊走,準備投海自盡。騎到南州,前有一顆大樹,他就坐在樹下休息,抬頭一望,前面是南州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有圍牆,圍牆上有一段聖經:「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11:28)他看到這句話的反應是「這到底是誰?口氣這麼大?看看我目前的狀況他有沒有辦法讓我得安息。」因此他走進教會。聖歌隊正在獻詩,所獻的詩正好就是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聚會後,牧師意識到有一位陌生的年輕人來參加禮拜,跟他交談知道他的狀況後,為他禱告。這位青年人第一次感受到禱告的力量,因為牧師的每一句話都打動他的心。離開禮拜堂後他不去海邊自殺,他返回潮州,每星期騎腳踏車來南州作禮拜。

到了適婚年齡,牧師覺得他該結婚了。本來想介紹他,教會裡一位醫師的女兒,但他覺得門戶不相當,後來牧師介紹他一位孤兒,他覺得適當,結婚生下來的第一個男孩後來唸神學院,成為牧師,就是我們很多人都認識的洪振輝牧師。

洪牧師的父親進入教會也全然是文字事工產生的果效,藉著馬太福音十一章28節,上帝的恩典通過他的眼睛進入他的心。而且文字產生氣力,在他後來的人生產生動力,讓他當長老並將孩子獻給上帝。

《新使者》是我們教會相當高水準的一份刊物,每期都有主題文章,正反兩面並陳。「台灣教會歷史人物檔案」是一人人喜愛的專欄,鄭仰恩牧師曾在此寫過近代影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師。「解惑之窗」,都是請大師級的人物幫我們釋疑解惑。其他還有「潮流脈動」、「漫畫」、「特稿」非常精彩。敬請訂閱、奉獻。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