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世界

轉化世界

主講人 / 作者: 
許承道牧師
佈道日期: 
2014-08-03

轉化世界

馬可三13-19

主耶穌呼召一群跟隨者,是「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這些人「便來到祂那裏」,除了願意相信並聽從祂之外,他們並沒有甚麼特別能力或偉大貢獻之處。聖經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就是叫我們不要被世界同化,反到要讓聖靈來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以便聽從耶穌的呼召。

一、轉化的難度

轉化的難度大於改變,改變雖難,卻有規可循,有矩可行,可以看到方向、道路、方式,來做必要的改變。轉化則是內在性質的轉變、內在生命的更新,其難度甚高。一旦有規矩可依循、有傳統可倚靠時,內部文化產生,人就不喜歡改變,「以不變應萬變」是常見的組織病症。因此,改變或轉化,都不是容易的事。

蒸汽火車頭是英國人發明的,因此英國是第一個開始有火車系統的國家,之後美國向英國學習而大發展。而英國在有火車以前,是用「有軌馬拖車」(tram cart)為交通工具,這種交通工具的軌道寬度就是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143.5公分),而火車又是從這種系統改良而成,所以就照同樣的尺寸來設計。

這是從羅馬帝國就有的車槽,讓戰車(馬車)的輪子固定在溝槽中快速前進而不會翻車,這是為戰爭目的規劃建設的。相傳此車轍溝槽會是四英呎八又二分之一英吋,乃是兩匹戰馬的寬度。此寬度稱為「標準軌(台灣則是窄軌)」,現在全世界的火車系統60%是標準軌。二次大戰後發展的高速鐵路,也都是以標準軌為主。有趣的是,此一軌距(或謂輪距)並不是唯一、或最好的距離,但是要改它,太麻煩、太複雜、工程太大了,所以4’8.5”仍是「標準軌」。一旦稱之為「標準」,又是全世界的標準,就不好改了。

改變、轉化,都非常不容易。

二、主耶穌的呼召

主耶穌呼召這一群人來,就是要使用他們來轉化世界,從名字來認識他們,沒有一個是有領導力、國際視野、宰相心胸的人才,勉強出現的是具有抱負、才智多謀、能隨機應變的猶大。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主耶穌呼召的是祂可以顯大能幫助的人。「 五旬節到了,… 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徒二1、4),倚靠聖靈、遵行上帝旨意、按照上帝的方法,這是教會建立起來唯一的見證。

初代教會建立後產生一些內部問題,促使教會改變---調整組織,「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上帝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六1-4)所以初代教會第一個大改變,就是組織---選出更多人來幫助使徒,以解決教會困境。

「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徒八1-4)福音被廣傳外展,就是初代教會回應社會的變遷與壓力。在被逼迫時,門徒四散,福音才從耶路撒冷廣傳開來。

教會要突破傳統很困難,所以上帝一連用同一個異象三次,才讓彼得跳脫是否能吃不潔之物的困擾。這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彼得透過很大的異象突破跨越,基督教才得以從猶太文化傳開(徒十19-20)。是聖靈改變彼得不去外邦之地的信念,因彼得原先認為福音在猶太地區尚未傳遍,何必到外國傳福音,更何況外邦人的飲食使自己沾染變為不潔。當他有此顧慮時,聖靈幫助他突破,「他們說:『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敬畏上帝,為猶太通國所稱讚。他蒙一位聖天使指示,叫他請你到他家裏去,聽你的話。』」(徒十22)這是上帝工作,讓福音能夠突破文化差異,突破傳統的界線而跨出猶太地區。

今日的教會一樣,教會本來就不是「聖徒博物館」,而是罪人的醫院,是一個可以進來學習、成長、互助的地方,是一個可以給人更新變化、使人長大成熟的聚集。

三、轉化世界

教會在上帝的帶領下改變後,期待教會對社會帶來轉化:

  1. 世上的鹽:保持鹹味調和以及防腐。上帝要我們成為「鹽」,鹽不能只放在鹽罐中,那樣會成為「沒有用的鹽」。烹調時使用鹽,鹽罐要先抖動(shake),鹽才會散開。在罐子裡的鹽被抖動是不舒服的,而且鹽變臭掉或灑不出來就沒有功能。古時候使用岩鹽(石頭鹽),岩鹽放久就不鹹,只能被丟棄,所以鹽除了必須要抖開來之外,還要不失去自己的鹹味。若與其他調味料一樣時,便不是鹽,變成被環境同化。所以,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五13)基督徒不但要離開鹽罐,還要保持鹽味,才能影響這個世界。
  2. 地上的光:照亮黑暗榮耀歸給天父。耶穌說我們是世上的「光」,古時候的油燈耗油,只在太陽下山後才點油燈;因為黑暗的地方,才需要油燈,所以燈不會被放在光亮的地方,而是黑暗之中。燈所面對的是黑暗的環境,當燈亮時,黑暗就變為光亮,影響了環境,「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6)這是第二個耶穌告訴我們對世界可以有的影響:作地上的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3. 麵中的酵:潛移默化轉化周遭社會。耶穌說我們是「酵」,這酵要甘心樂意被人放入麵團中,願意被揉、被攪和,讓麵粉與酵混為均勻,這樣才能發酵。當酵在麵團中產生作用時,盡量不要去動它,等它發揮作用,麵團才會鬆軟好吃。所以,我們要願意跟世人「平起平坐」在一起,並且願意「等」他們被影響,因為發酵需要時間。這樣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是不知不覺地轉化周遭社會。「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裏,直等全團都發起來。」(太十三33)麵中的酵就是需要融入環境中來影響環境,這是「道成肉身」的同在,並且有「耐心等候」的時間因素。

主耶穌「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三14-15)經歷主的同在,宣揚見證主的大能,帶給社會醫治、轉化、喜樂,是耶穌門徒的使命。

思考與分享

  1. 我有甚麼需要突破的想法,以助於和別人分享福音的好處?
  2. 光、鹽、酵,三者中,我比較有哪方面的恩賜?對小組員或家人的認識,對方有哪一種影響力?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