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記下上帝的話語

文字記下上帝的話語

主講人 / 作者: 
盧俊義牧師
佈道日期: 
2020-07-19

(10:30第二場)

以斯拉記七6~11

如果我們有注意舊約整本聖經,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建造一個對上帝絕對中心的記號,這就是用約櫃。而約櫃裡面就是存放著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間永不可分離的「約」,而這約代表著是上帝的揀選、拯救。這點從創世記到瑪拉基書都呈現這種觀念。

為了要讓約櫃能保存著,使他們代代子孫謹記著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間的約,以色列人用盡所有的辦法要凸顯約櫃的重要性,就是用蓋「聖幕」開始,這聖幕就是後來演化成大衛時代最為關心的是蓋「聖殿」。不論是聖幕或是聖殿,裡面就是存放著「約櫃」。

為什麼約櫃那樣重要?因為約櫃代表著以色列人和之間有訂立生命之約的記號—誡命。遵守這誡命,就等於在履行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而約櫃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代表著上帝的臨在。

以斯拉記作者再介紹原本有祭司家族背景的以斯拉確實是一位很傑出的經學教師,他從早在巴比倫當奴隸時已經開始在整理、抄寫聖經,甚至教導人民認識聖經──上帝的話。這對已經遺失的經典重新抄寫編撰,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實也可以這樣了解,以色列人民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並且在奴隸之地,卻可以建立「會堂」的聚會,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透過聖經上帝的話的重建,才使會堂的存在發揮了重大的意義,因為會堂主要的功能就是背誦上帝的話,和祈禱,而這兩項正好使以色列人民在艱困的生活環境中,保持著堅忍的生命力,甚至使他們重新返回故鄉時,可以使從四散各地返回故鄉的以色列人民,因為上帝的話而重新凝結成一個堅強的民族。更值得注意的,就是會堂也因此延續至今沒有廢掉,且成為全世界最堅忍的民族。

現在來看所讀經文內容:

第6節,「以斯拉是一個飽學之士,精通上主—以色列上帝頒給摩西的法律」,這表示以斯拉是非常清楚摩西法律的內涵,他可以將很繁瑣的法律條文,用很簡易的方式教導人民認識並且可付之實踐。這裡所說的「飽學之士」,也就是所謂的「經學教師」(或「文士」),福音書中也用「拉比」(意思是指「老師」,參考馬太福音廿三:7)。經學教師是在巴比倫為奴時代發展出來的,就是有許多祭司因為沒有獻祭之工作,因此就轉換成為「經學教師」,專職教導在巴比倫過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民學習認識摩西法律。以斯拉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出現。

「因為上主—以色列的上帝賜福給以斯拉,以斯拉要求皇帝的每一件事,皇帝都准他」,這句話說明了即使在奴隸之地,上帝也與以色列人民同在,特別是和祂揀選的僕人以斯拉同在,賜給他有聰明的智慧,知道怎樣讓亞達薛西皇帝接受他的建議。但也可能在暗示著以斯拉很可能就是波斯帝國的公務員之一,協助波斯帝國處理以色列人民的各種事物。依照第八章22節的記載,以斯拉曾向皇帝請求派兵沿途保護他們的安全,不受到干擾(例如盜賊)。想來這件事也能獲得皇帝准許,因此認為是上帝給予特別的賜福才有的結果。

第7節,「亞達薛西在位的第七年」,這裡提到「以斯拉跟一群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動身回耶路撒冷」,這句話說明返鄉活動是從主前520年開始,陸陸續續都沒有停止過。但可以確定的是早期返鄉的以色列人民已經完成了聖殿和耶路撒冷城圍牆的工程了。以斯拉這時返鄉,也可說是比較晚期的隊伍。因此這裡才說以斯拉帶回去的「這群人包括祭司、利未人、聖殿歌手、聖殿守衛,和工人」,他會帶這些人返鄉,很可能和他的祭司角色或工作有密切關係。也說明了他在巴比倫為奴期間,一直和這些專門服事聖殿事工的專業工作者,都有緊密的聯繫。

第8至9節,這裡說他們「離開巴比倫是正月初一日」,抵達時是在「五月初一日」,換成現在的時間應該是在四月啟程,八月抵達,整個行程共計四個月。會走這麼久,是因為返鄉的人當中,必定有許多老弱婦孺,加上途中乾旱炎熱。有一種說法是從巴比倫到耶路撒冷,實際上只有八百公里,但他們卻走了長達一千四百公里的路,原因是為了要避開盜賊的騷擾而採取走比較安全的路徑,也可以在途中找到補給站供應糧食、水。

第10節,這節再次回應了第6節所說的,以斯拉是個飽學之士,特別是「他一生專心研究並實行上主的法律」,這點非常重要,表示他是個很講究實踐的經學教師,而不是只會講不會做(參考馬太福音廿三:3)。而且以斯拉還把自己所研究的「一切法律條例教導以色列人民」,這也充分說明了他是個盡職的經學教師。

第11節,由於亞達薛西皇帝為了鼓勵他而特地出這份「詔書」給他,以表示對他所要推動的宗教改革全力支持。可以這樣了解:有好的宗教信仰,對社會的穩定力就會強化。聰明的統治者或是領袖,會清楚知道人民有了正確的宗教信仰,就是在幫助國家、社會安定。這裡再次強調第6節和第10節所提起的,「以斯拉是祭司和經學專家,精通上主賜給以色列的誡命和法律」。這也在表示以斯拉原本在被擄去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當中,已經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甚至很可能就是波斯帝國官方公務員中,是個很被信任的以色列人民之領導者。原因是他對以色列人民在耶和華宗教信仰上有精闢的見解。

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1. 猶大這個國家是主前586年被巴比倫消滅,人民幾乎都擄去當奴隸,他們就是在當奴隸苦難中開始反省一件事:為什麼上帝的子民會淪落到成為奴隸?他們理出一個結果:因為忘記聖殿裡有上帝的約櫃,忘記要用真心去履行與上帝之間所立之約,結果在聖殿裡連祭司也拜偶像(參考耶利米書七:30,以西結書八:16),甚至連上帝的僕人會把自己的夢語當作上帝的啟示欺騙人民(參考以西結書十三:3—7,耶利米書十五:14—16)。導致上帝震怒而讓以色列人淪落在巴比倫帝國奴隸之下受苦難。
  2. 當奴隸之日,沒有聖殿可供以色列人獻祭敬拜上帝,於是有些祭司開始重新反省,知道只有帶領自己同胞在奴隸之地要勇敢地生存下去,而這就需要上帝的話語才有辦法。於是這些具有祭司身分的上帝僕人,開始重新記下上帝的話語作為教材,然後在巴比倫奴隸之地形成「會堂」,只要有10個結過婚的男人就可以成立一個會堂。祭司就用「會堂」來教導以色列人重新學習認識上帝的話語。後來這些祭司就是新約時代的「經學教師」。
  3. 以斯拉原本就是個祭司(祭司是世襲制度),為了要讓會堂裡的同胞可以正確學習到上帝的話語(五經),他開始蒐集以色列人當中還記得的經書片語隻字,並將之抄寫下來,並將之整理會編成冊,讓原本只有口傳成為文字,遺失的摩西法律於是逐漸恢復成形。他帶領祭司們教導以色列人。
  4. 因為有文字,才能將上帝的話語,透過歷代上帝忠實僕人記錄下來,而這些文字因而成為今天的聖經,讓我們更加清楚上帝的話語。也因為有聖經,我們才能認識上帝,也知道上帝透過耶穌基督的救恩,而成為建立信仰的根基。因此,我們可以說上帝賞賜給我最好的禮物,除了耶穌基督的救恩外,第二重要的禮物就是聖經。
  5. 教會公報在1885年開始發行,也是全台灣最早發行的一份報紙,當時發行這份報紙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透過該報,教導信徒會讀羅馬拼音進而讀聖經,並因為讀聖經認識上帝。羅馬拼音讓我們祖先雖然沒有讀過漢字也會因此而會讀聖經,也堅定了我們祖先一代接一代傳承了信仰的奧秘。
  6. 教會公報也讓我們清楚國外的教會發生的問題,以及咱台灣教會如何回應所發生的事。是一份很值得我們大家閱讀的一份報紙。特別是這份公報有很多篇屬於靈修的文章。更能幫助我們認識真確的信仰。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