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她到自己家裡去
接她到自己家裡去
主講人 / 作者:
許珮雯牧師
佈道日期:
2025-05-11
約翰十九25-27/使徒二43-47
今天是母親節,祝福每一位媽媽「母親節快樂」;也祝福每一位給予家人或周圍他人生命陪伴、養育及照顧的「類母親」角色的兄姊 「母親節快樂」。在這個家庭關係破碎也多元的世代中,除了血緣關係上的母親,有許多人更藉著生命裡「類母親」關係的存在,經歷到上帝不離不棄的愛與眷顧。如同以賽亞書四十九15「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憫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上帝話語的應許與信實。
在教會生活中,更是常常見證這些超越血緣卻如家人關係的存在與實踐。不只互稱為姊妹弟兄,更有「類父母」的照顧,也有「類兒女」陪伴。但這樣關係的建立,若只是出於上帝要人彼此相愛的命令,那就令人感到壓迫重擔。而約翰福音中,透過耶穌在十架上將母親馬利亞交託約翰的例子,我們看見唯有出於愛主的心與對跟隨主的委身,才能讓沒有血緣的我們,彼此建立的關係充滿生命力與祝福。
耶穌在十架上最後一口氣前,將一個孩子最好的,獻給了來到十字架前看顧、安慰和為她哀傷的母親。馬利亞探望、親近和陪伴耶穌,盡她為母之責。耶穌離世之前,也選擇了感情至深的門徒約翰,照顧生她、養她和明白她的人─她的母親。使徒約翰確是適當人選。他雖不及彼得般光芒四射,但也是門徒中與主親密的門徒之一,甚至稱為「耶穌所愛的門徒」(約十三23-25)而約翰身上有哪些特質,值得耶穌如此信任的託付呢?
一、勇於面對懼怕
約翰福音十九25-26中,看到約翰的第一個優點,就是勇氣。耶穌釘十字架時,約翰站在旁邊,不逃避不逃跑,他靠近耶穌,甚至能聽到祂講話。約翰是看見耶穌如何生活、也目擊耶穌的死亡和復活的見證人。在所有門徒都逃跑的時候,他仍勇敢堅持和留下,縱使害怕,他卻沒有逃走。他是唯一勇敢的進入大祭司的院子(約十八18)、面對十字架以及進入墳墓察看的門徒。有人曾說「有勇氣並不表示恐懼不存在,而是能制伏恐懼。」
「勇氣是你懼怕時,仍作你不敢作但應該作的事情。」
二、憐憫無助的人
27節中看到約翰的第二個優點,就是他對人的愛心、憐憫與接待。這特質也引領約翰來到十字架前。「憐憫」就是同情受苦的人,感受到他們的失落、掙扎與失敗。憐憫是人類最好的止痛藥、最正面的療法和強效藥。
耶穌臨死前經歷極恐怖和殘酷的一天,沒有人比馬利亞─他的母親─有更深的感受,她親眼目睹自已的兒子被折磨、承受死亡的痛苦及無助。 「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人生極大難以承擔的痛。那天在十架旁,除了耶穌母親還有幾位跟隨主的婦女,而「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有足夠的力量和空間,去照顧這些需要且無助人,盡上自己的本分。約翰跟他們在一起,不是因為他們害怕或無能,而是因為有人失去兒子、外甥、朋友,他陪伴支持她們。27節「接她到自己家裡去了」,原文中並沒有「家」這個字,顯示,他不只接到家裡,也接到心中。
三、忠心委身跟隨主
有人說「委身」是:雖然你當初說話時的感情已過去,但你仍持守諾言。約翰承受照顧耶穌母親的任務(而非耶穌的其他家人),有學者認為,是因為主知道祂的母親從此會留在耶路撒冷(徒一14),事實上,馬利亞從那天起就沒有離開耶路撒冷,因此,約翰不只把她接到家裡,也接到自己的心中當作母親。這對初代教會、年輕信徒、以致今天的你我,都是完美的委身榜樣,甚至影響初代教會形成的模樣(徒二43-47)。有學者指出,馬利亞和約翰同住在耶路撒冷11年後過世;也有人說她後來跟著約翰去以弗所傳道。總言之,約翰深切明白也接納,委身基督要付的代價。他不只和其他門徒一起花時間牧養侍奉帶領初代教會,更要尊重、照顧耶穌所託付的母親(還有他自已的母親)。他一生為了不動搖的承擔任務,確實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若非愛耶穌的心、若非與主親密的關係、若非委身與主的忠心,主能將母親託付他嗎?願我們跟隨作主門徒,也能建立如此對主的心,接待每一個主的託付,不只接到家裡,也接到心裡去。
瀏覽次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