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恕
饒恕
主講人 / 作者:
許承道牧師
佈道日期:
2023-09-17
馬太十八21-35
彼得和耶穌的對話,談到「饒恕」,急性子的彼得的焦點是「底線在哪」,饒恕幾次?耶穌的回答是「完全的饒恕」,無限的過程。
一、負債者的難處--沒有憐憫
虧欠六千萬銀幣大筆債務的惡僕,得到主人饒恕出去以後,卻毫無憐憫地對待一位欠他一百個銀幣的同伴;因為他「沒有憐憫同伴」,被定了罪。耶穌一再教導的教訓:要蒙赦免,必須赦免別人;不饒恕同伴的人,無法求得上帝的饒恕。
這個比喻的焦點在兩位負債者之間的差別,一筆驚人的債務和一個平凡同伴之間的小筆欠款。我們已經在無法償還的欠債中得到赦免--因為人的罪把上帝的獨生愛子處死了,那麼,我們豈不應該饒恕別人,像上帝饒恕我們一樣,否則誰能、誰敢盼望得到憐恤呢?
生命在關係中成長,靈命在關係中更新、甦醒。弟兄姊妹之間「彼此」的功課,使我們「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教會)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5-16)
與祈克果、尼采並列為存在主義思潮鼻祖的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 是廿世紀著名的猶太思想家,其思想代表作《我與你,Ich und Du,I and Thou》,論述生命關係無法避免的,就是「會遇(Encounter)」。也就是說,我與上帝、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世界的會遇,引發生命的互動與成長。
二、與造物主會遇--認識自己
人的一生相處最久的,不是父母、不是配偶牽手,也不是子女,是「自己」;與自己會遇、交陪的對話,是一種超越反躬自省的靈性交談,保羅說這種交談是上帝參與其中:「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羅八26)因此加爾文說:「除非人先仰望上帝的面,並謙卑省察自己,否則就不可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與上帝交往,就是與自己交談,認識上帝的同時,會更認識自己。
彼此(one another),提醒自己,永遠有個「彼」在「此」之外,有個another需要one去對話、會遇、交談。這種生命實存關係的互動,是離開以自己為中心的世界,不斷進入以上帝為中心的信念中,如同主耶穌的教導:「願祢的旨意成全」,就是讓上帝來保守我心,帶領「此(自我)」謙卑面對「彼(世界)」的生命實存。這種「忘我」帶來饒恕的實況。
聖經有兩處說到饒恕的義意:「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釋放)。」(路六37)「耶和華應允希西家,饒恕(醫治)了百姓。」(代下卅20)饒恕,讓人得釋放、得醫治,無論是加害人、或受害者。
三、或死或活總是主的人
饒恕不是一種情緒或感覺,不是選擇遺忘,不是替他人找藉口,不是縱容犯罪,也不是壓抑自己委屈求全。饒恕乃是:1. 決定不再去想這件事,「惟有我為自己的緣故塗抹你的過犯,我也不再記得你的罪惡。」(賽四十三25);2.不再將這件事拿出來攻擊對方,「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主阿,誰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詩一三O3-4)3.不再談論這件事、不讓它成為雙方之間的攔阻隔閡。
基督「忘我捨己」的饒恕,讓信徒作出「忘我」的告白:「7 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而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而死。8 我們若活,是為主而活;我們若死,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死或活總是主的人。」因此,饒恕出現在關係中:「2 凡事要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 以和平彼此聯繫,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弗四2-3)
保羅說:「主怎樣饒恕了你們。」(西三13) 上帝饒恕人時,祂決定不讓罪惡成為雙方關係的攔阻,主饒恕人的方法就是拆除罪的攔阻:「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也只有一位中保,是成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二5)「為此,基督作了新約的中保;因為祂的死,贖了人在第一個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使蒙召的人能得着所應許永遠的產業。」(來九15)主上帝如此饒恕我們,所以「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
瀏覽次數: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