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5 兒童主日學

2022/09/25 兒童主日學

2022/09/25兒童主日學

        哈雷路亞,讓我們用歡欣的心,以讚美及歌唱,獻上感謝與頌讚。謝謝上帝愛我們,謝謝上帝在禮拜天預備一切,使我們得以來親近、認識及享受更多的恩典。因為新的學期,有弟弟妹妹從幼兒組升到國小組,這禮拜的詩歌,仰皓老師教大家唱台語版奉獻歌,教完後,老師把歌詞漢字剪成一個字、一個字,讓大家重新拼圖當作遊戲,希望大家可以多元學習,有機會也多練習台語喔!

救主 耶穌 Kiù-Chú Iâ-so͘ 
我願奉獻 góa goān hōng-hiàn
謙卑敬拜佇聖殿 khiam-pi kèng-pài tī Sèng-tiān
我願永遠 Góa goān éng oán
信靠救主 sìn khò kiù Chú
做主差用萬年久 chòe Chú chhe-ēng bānî kú
我願獻互主  it-chhè góa só͘ ū
一切我所有 Góa goān hiàn hō͘ Chú
我願奉獻  Góa goān hōng-hiàn
互我救主 hō͘ góa kiù Chú
一切我所有 it-chhè góa só͘ ū

    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弟兄姊妹在信了主耶穌以後,因著愛心行善,做很多幫助別人的好事,但也開始遭受忌妒與攻擊,因此保羅特別寫信回去,鼓勵他們要有信心,行善不可喪志。接著我們用英文、華語、台語背今天的金句 "帖撒羅尼迦後書三:13"
弟兄們,你們行善不可喪志。
兄弟姊妹,做好事毋通想倦 (siūⁿ-siān)
As for you, brothers, do not grow weary in doing good.

馬利老師介紹一位來台灣宣教,但遇到超級多挑戰、困難的宣教士 戴仁壽醫師,然而,他就是一個「行善卻沒有喪志的例子,來鼓勵我們。《快樂山上的醫生戴仁壽》1883125日,戴仁壽醫師(Dr. George Gushue Taylor)出生於加拿大紐芳蘭島(I. Newfoundland)的小漁村。戴醫師在巴拿都博士兒童之家兼差擔任住院醫師時遇見了護士瑪嘉麗小姐(Margery Miller),她與戴醫師志同道合,常鼓勵戴醫師堅持海外宣教行醫的理想。

1911年畢業後戴醫師隨即受聘為倫敦伍德福醫院的院長,兼任英國皇家醫學院外科醫師。這時,臺灣臺南的新樓醫院急需一名醫師,戴醫師立刻向教會申請前往臺灣。1911年的1115日,舉行婚禮的當天下午,戴醫師夫婦便啟程出發前往臺灣。戴仁壽夫婦扺台後,逐一解決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各種外傷,名氣傳遍整個府城。戴醫師學習臺灣的語言,希望能和患者溝通。在工作之餘,著手訓練臺灣本地的醫療人員,他編寫了臺灣第一本內外科看護的專書,用台語文寫成的《內外科看護學》,於1917年刊行。

1923年,戴醫師再次準備來台。這次他為了癩病作好了準備,他先到印度拜訪了當時癩病的權威,梅爾(Dr. Ernest Muir)博士。討論治療方式和藥物問題,也參訪了癩病療養院的設計與運作方式。在印度的癩園裡,他看到的是特殊的生活方式,癩病患者自己從事農作,自給自足,也在勞動中獲得快樂,這種工作治療的理念深深影響後來戴醫師自己親手設計的癩園--「樂山園」。

在尋尋覓覓許久,又經歷多重波折,最終戴醫師在八里找到合適的土地。但收購後地主唯恐癩病院造成土地價值下跌,又因缺少知識,民眾也害怕污染,連署陳情的勢力強大。但極為溫和的戴醫師極為強硬絲毫不予讓步,在他所堅持之下,反對方也受到意料之外的挫折。抗爭持續了一個多月,才由台北州知事出面調停。在收容人數上有條件的妥協,以及戴醫師對環境衛生的保證之下,癩病病院得以續建。

1934年的328日,癩園終於落成,戴醫師將此命名為「樂山園」。同時,戴醫師還是馬偕的院長,由戴夫人瑪芝莉女士兼任護理長和庶務,照顧園內67位病患大小事務及醫療,十分辛苦。後來,戴醫師辭去馬偕醫院院長的職務,全心全意把自己奉獻給樂山園和癩病的患者。1940年因二次大戰,戴醫師因外國人的身份被日本政府驅逐,被迫返回加拿大。

回加拿大,他們在多倫多的醫院工作。戴醫師心中所念念不忘的,還是臺灣的樂山園。1949國民政府來台,實施土地政策,樂山又幾乎被徵收放領給了佃農。許多勢力覬覦樂山園的土地,試圖把樂山園侵佔。戰爭結束後,戴醫師尋找了兩位癩病專家來繼任院長、副院長的職位。在1952年他隻身短暫的回臺灣宣佈人事變動,然後急忙回加拿大。因為戴夫人身體的狀況虛弱,隔年便病逝於加拿大。悲痛的戴醫師也生病,進入加護病房。

樂山園土地風波未斷,但戴醫師總在怖畏急難的時刻出現,四處奔走、爭取、斡旋,在病床上仍不斷地在政府與教會之間尋求幫助。當他最後成功的捍衛了樂山園的土地之後,衰弱且年邁的他,從基隆搭上了返回加拿大的船,只希望等待身體靜養,能夠再次回到臺灣。不料,船離開基隆碼頭後,在經日本往加拿大的船途中,戴醫師便因急性盲腸炎病逝。按照遺願,他的骨灰從日本運來臺灣,長眠在他念茲在茲的樂山園裡。(資料來源:樂山教養院緣起)

樂山園不久後退下了癩園的任務,轉型成為療養院,目前接待照顧了許多位弱勢家庭的重度身心障礙者。士林教會設教130週年系列活動中,邀請了樂山園院生來舉辦作品展,我們能在教會的教育館1-2樓看到他們費時、用心、努力所繪出的畫作。聽完戴醫師與樂山園的故事,我們也看了院長的影片介紹,和樂山園院友「小雅」述說她如何臨摩畢卡索畫作的故事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r0KvQ5x70
https://youtu.be/CBsHfcx3Q2s


幼兒班


    準時的孩子們,來敬拜囉! 


    今天,伯珊老師預備了繪本《黑寶》來跟孩子分享。《黑寶》是關於一名愛滋寶寶的故事,他出生就和哥哥姐姐分開,直到收養家庭湯馬斯夫婦的愛心,才得以和手足重逢。打開繪本,雪地上駝鹿長途跋涉的腳印在尋找有亮光的家,湯馬斯家的聖誕節氛圍是分享溫暖分享愛給有需要的人。湯馬斯媽媽說:「每個孩子都需要愛、需要父母,更需要一個家。黑寶跟他的哥哥、姊姊,值得擁有這一切。黑寶感染愛滋,不過就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一種疾病罷了。」湯馬斯夫婦育有兩名孩子,他們會照顧鄰居小孩,也會分享玩具,很期待有弟弟妹妹來到他們的家。黑寶因為媽媽是HIV感染者造成垂直感染。愛滋媽媽生的嬰兒通常在出生時立即預防性投藥六週,感染率可以從4050%降到2%。可惜,黑寶錯過了黃金時間。

當他漸漸長大,家庭的依附關係需求越發強烈。愛慈基金會成立了團體家庭,專責照顧像他一樣身上帶有愛滋病毒的無依愛滋兒。黑寶總算有個暫時的「家」了,但是爸爸媽媽仍缺席中。黑寶的醫藥費是一輩子的負擔,365天都不能停藥,湯馬斯家憑著信心,靠著全家共同禱告的力量,全然交托給上帝,順服祂的帶領,用喜樂的心迎接家庭的新成員。

湯馬斯家在領養過程中,獲知黑寶的哥哥姊姊也在等待領養中,便將3人一起領養,讓黑寶可以在不同血緣、文化的家庭裡,和同樣血緣的手足一起長大。愛沒有恐懼、沒有算計,只是在需要的人身上看見責任。湯馬斯媽媽為了讓黑寶在離開台灣前留下美好的回憶,不忘他的根,全家帶著黑寶四處遊玩留下美好的記憶。繪本的結尾代表著黑寶新生活的開始,離開台灣的那天,天空出現了上帝與人立約的彩虹記號。黑寶看似辛苦的生命,卻經歷上帝慈愛的恩典,盼望不落空。再次見證了上帝有豐富的慈愛和信實,祂堅守應許,直到千萬代。(資料來源:悅讀繪本/黑寶)

故事結束後,伯珊老師帶著大家一起來創造愛心。每個人都先在自己的紙上描繪一個愛心的輪廓,接著,要請其它朋友分別在紙上面,以貼紙或是繪圖,增加豐富圖案及色彩。我們的人生,不會只有自己可以滿足自己,別人的參與、幫助、疼惜,使我們被愛,也使我們擁有繽紛的愛。上帝要我們彼此相愛,當我們互相以愛心相款待,就滿足了上帝對我們的期待及吩咐。愛,是上帝教我們的集體創作。




下週,期待繼續在兒童主日學看到大家。
In Christ.

分享此文 ➤

瀏覽次數: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