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悔改的行動
悔改的行動
主講人 / 作者:
許承道牧師
佈道日期:
2022-12-04
馬太福音三1-8 羅馬書十五4-6
待降節期的四個主日的意義分別是:道成肉身、主的死、耶路撒冷的毀壞、基督再來。第一主日點一根紫色蠟燭,逐週增加象徵光的亮度漸強,到聖誕節點白蠟燭,象徵主耶穌是世界的光。因此四個主日點燭代表耶穌帶來的光:希望、信心、喜樂、仁愛;我們以行動來回應:期待、預備、宣告、服侍。耶穌降生帶給世人真實的平安(和平)。
一、聖殿與曠野
耶穌基督誕生之前,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被揀選做先知的呼召,為那將要來臨的耶穌鋪承救恩之路,他就是施洗的約翰﹙John the Baptist ; 本名約翰,為避免跟聖經裏其他名叫約翰的人混淆,因此稱為施洗的約翰﹚。來自祭司的家庭,父親撒迦利亞,母親伊麗莎伯。約翰是父母蒙主的使者/天使應許,在晚年所生的兒子,也透過天使而改名。是耶穌的表哥,早六個月出生。
施洗的約翰在曠野長大,並且領受呼召做先知,在約旦河一代傳講悔改的信息,呼籲以色列人不要以為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就可以逃避上帝的審判,他們需要悔改行善,尋求赦罪。最著名的信息之一就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後來,耶穌(太四17)和十二位使徒(太十7) 都以這句來呼召人悔改。
施洗約翰的父親是祭司,但兒子不做祭司;父親在耶路撒冷、在聖殿,但兒子在曠野;他是按照舊約先知的路來傳道,而非依照祭司的職分。當以色列國敬畏耶和華、行得正時,祭司就在聖殿服侍。當以色列國偏離上帝的道,就會有先知出現在曠野;以利亞就是如此。所以主耶穌說,施洗約翰是最大的先知(太十一11)。
二、天國近了
「天國οὐρανός βασιλεία」,οὐρανός 是:天、宆蒼、屬上帝的超然居所、諸天;βασιλεία 是指王權、統治、國疆。常看到「諸天」的概念,指完全出於上帝,是諸天都有份於這個國度。「上帝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賽四十22)「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手的作為。」(詩十九1)
「天國」只有馬太福音用,因為猶太人不直接稱「θεός /上帝/神」;馬可福音、路加福音都用「上帝國 θεός βασιλεία」。 猶太人自被擄歸回後,為了避免妄稱上帝的名,以「天/諸天」取代「上帝」的語言習慣。因此,「天」不是空間,是指所要仰望的生命寶座、是主宰。
上帝是「耶和華—至高的上帝、天地的主。」(創十四22) 但是因為地上的人背離了上帝,使上帝的旨意只能通行在天,卻無法行在地上(太六10),因此上帝成了「天上的上帝」(拉一2;尼一5)。如今藉著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在地上彰顯諸天上帝的權柄,所以說「天國近了」,上帝掌權治理的國度已經在眼前了。
既然「聖誕節」是慶賀上帝藉著基督耶穌道成為人,以愛降臨、掌權治理,祈願「祢的國降臨,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那麼,在待降節期我們必定警醒、反省自己:心思意念、言行生活是否都反映對上帝的信心,並活出基督的生命。這樣的反省帶出悔罪的行動,「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三、悔改的行動
悔改不只是「認錯」、「道歉」,而是改變心意,從而改變行為:「應當悔改歸向上帝,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徒廿六20) 悔改就是以人(自己)的思想、價值,180度轉向上帝(耶穌基督的贖罪拯救之恩),是回轉。改變對耶穌基督的認識(道)與關係(愛),否則不可能悔改。也就是說從「不知道/排斥基督」到「信靠基督」的思想轉變,這是信心的行動;悔改和信心密不可分。悔改就是為了討耶穌基督的喜悅。
保羅說我們因信稱義,相信主耶穌基督在十架上所完成的救贖恩典而成為義人,會帶來悔改的行動,和上帝恢復和睦的關係(真實悔改) 悔改的人會常常迫切渴慕、盼望親近主上帝。既然是因為信心使我們進入恩典裏,那麼就會在人世間面對艱難時,仍然歡喜面對,因為知道:患難培養忍耐,忍耐蒙上帝嘉許,就帶來不致落空的盼望(羅五1-5)。
保羅提醒我們,信心帶來真實悔改,會持續在聖經上帝的話語中得到安慰和盼望的力量,歸向基督就會經歷「彼此同心,效法基督」的果效。因為上帝的愛,藉著基督耶穌的犧牲付代價,是在關係中成全。彼此同心是知道有不同的看法卻不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求自己的喜悅,務必要讓鄰人喜悅,使他得益處、得造就。」(十五1-2)
悔改的行動是「不求自己」,「只求基督、只求他人」,這樣的回轉會帶給我們祝福:「願賜盼望的上帝,因你們的信把各樣的喜樂、平安(和平)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瀏覽次數: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