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不義管家
好的不義管家
主講人 / 作者:
楊伯威傳道
佈道日期:
2022-02-27
路加福音十六1-14
今日分享的經文路加福音16章這段不義管家比喻,可能位列聖經中主耶穌所講述的比喻裡最難解經文之一。
這個管家是如何不好?經文中說到管家「浪費」,這個字就是前面15章13節 形容浪子的。可以解釋為他揮霍主人交管的錢財。
困難的是,他被下最後通牒之後似乎又再次揮霍,卻被主人稱讚了。福音書中記錄耶穌說的諸多比喻,這是其中少有耶穌明白解釋該如何應用的。所以對我們解釋最巨大也最直觀的難題是:若耶穌沒有做結也罷,但主耶穌自己給的結論竟稱讚這「不義的」管家(路15:8)、也直接教導人當用「不義的」錢財來結交朋友。這使人讀來非常不安。很少有牧者講道會以這段經文講道,聽過的解釋,大多採取要求 信徒要靈巧變通,但又不可以違反法度做不好的事。這樣的解釋完全迴避耶穌稱讚這不義管家的話語,落入尋常的道德勸告,顯得虛弱無力。
我們需要了解:詮釋經典應當以謹慎的態度與謙卑的姿態為之,非僅以個人今時今日的直觀感受。需要具備知識與了解處境,才能更近於當時的解釋聖經需要有的許多必備觀念之一就是脈絡、處境的概念:當時這段話是什麼情況下說?說給誰聽?他們所處的環境與面對的困難是什麼?在這段經文中有三個重要的背景處境,首先我們可以從前面的章節看到,聽眾裡有相當多的稅吏與罪人(路15:1);由接續這段講論的後面可以看到,法利賽人在旁邊批評(路15:14)。前一章的三個比喻是對法利賽人講,路16:1敘述到耶穌對門徒講,但路16:14又說法利賽人聽了就笑耶穌。所以此處的聽眾很可能是對一大群人,而法利賽人也是背景聽眾。
第二,當時羅馬帝國對於外圍省份的稅收是統包制,即只要求固定數額上繳羅馬中央。其餘款項憑任地方管理者自己處置。第三,羅馬帝國不是民主政體,帝國對下屬有絕對的權力。所以這個不義管家比喻,針對的目標群體應該是對稅吏。在當時的稅吏幫羅馬人收稅,但羅馬人只要求定額「業績」,其餘不管。
可想而知很多人狐假虎威,隨便亂收,中飽私囊。這也是當時稅吏被視為「猶奸」被痛恨的一大原因。
所以在這裡,這個管家平常揮霍,但是他改帳單變少,可能只是回歸應有的基數。這樣也能理解主人為何歡喜?畢竟乍看之下,應收帳款被減少卻高興的債權人很不合理。因為這像是《戰國策》裡面那個狡兔三窟的故事:馮諼也用了一樣的手法。幫孟嘗君收買了民心。主子(羅馬人)有收到定數的稅金、又拿到民眾的感激愛戴。當然謝謝這管家的聰明機巧。
這樣一來,我們讀這個比喻不再卡在何為「不義」,也明白為何耶穌的重點不在那。在第9節耶穌結論,應該好好利用不義之財來結交朋友,這是將之轉換成永久的關係,不僅是金銀財寶。換言之,即使取得財富的方式不義,也該拿來做正確的事。假設稅吏是主題群體,這裡再次呼應:雖有不義之權可換不正義之財,但勸人仁心,還是對下面的同胞們好一點。結交朋友,「他們」會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
兩千年後的我們,或許覺得我們手上的金錢或資源清白、不骯髒,似乎難以類比,但我們怎麼被原住民看待?對於在這片土地上居住更久遠的原住民,我們的先祖從他們手中奪走了許多,過往總總我們難以背負,但今日的經文提醒我們,無論過去如何,我們該好好運用我們所有的來幫助人,能積存永恆的財寶。
瀏覽次數: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