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麗堂皇中的窮寡婦
富麗堂皇中的窮寡婦
主講人 / 作者:
盧俊義牧師
佈道日期:
2025-07-27
馬可福音十二:41—十三:2
福音書作者在編輯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從馬可福音就可看出這種特有的編輯特色,作者從第十一章開始,描述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後,面對著來自猶太人領袖群一波波的挑戰。這些挑戰就是從第十一章27至33節記載猶太人宗教法庭(三和林)的經學教師、祭司長,和長老等,他們從「質疑耶穌的權柄」開始,然後連續提出第二個問題,這是由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人問耶穌:「是否需要納稅給羅馬皇帝」(第十二章13至17節),而第三個問題是由並不相信有復活這件事的撒都該派的人來提問「有關復活的問題」(第十二章18至27節,第四個問題是由經學教師來提問耶穌「誡命中哪一條是第一重要的」(第十二章28至34節)等。當這些問題都被耶穌毫不客氣地逐一回覆之後,第十二章34節,馬可福音作者用這句話來形容這些宗教領袖的窘境:「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向耶穌問難。」
在上述這些問答中,我們會看見耶穌對這些猶太人領袖並不客氣,因為他們是社會的領導者,對猶太人信仰、社會公益的事,應該負起責任。但這些社會領袖顯然並不是這樣,他們是借用信仰上的名義,甚至利用聖殿圖謀自己的利益,結果是把敬拜上帝的聖殿變成了「賊窩」、「市場」。說白一點,這些宗教領袖是在利用宗教,並不是真的有虔誠之心在帶領群眾敬拜上帝,這也是在第十二章38至40節,耶穌在教導民眾時,公開指責這些猶太人領袖的虛偽,特別是第40節說:「他們吞沒了寡婦的家產,然後表演長篇的禱告。他們一定受到更嚴厲的懲罰!」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41至44節:
馬可福音這段經文描述耶穌是「坐在聖殿庫房的對面,看大家怎樣投錢在奉獻箱裡」。在看見了一些人和一位窮寡婦的奉獻之後,接著耶穌就對門徒進行一場機會教育。
為甚麼耶穌會帶門徒「坐在聖殿庫房的對面,看大家怎樣投錢在奉獻箱裡」?原來耶路撒冷聖殿最外圍是外邦人院,這裡是允許任何人都可聚集的地方。然後,從東門(正門)進入聖殿,就是「女人院」,這裡是男人也可來的地方。在女人院的地方有放置著13支奉獻箱,其中12支代表著以色列民族的12個支派,第13支箱子是屬於祭司專用的。由於有12支箱子是代表著12支派,因此,每個支派的長老都會請族裡最優秀技師製造這支奉獻箱,可以顯示出該支派的特色,這一點非常重要。
再者,聖經時代沒有紙幣,只有金、銀、銅等硬幣,且當時的錢幣都是用重量的。因此,技師在設計和製造這些奉獻箱時,為了要表明特色,就會將箱子的投錢口,設計得有如一支精巧的喇叭管,當這些硬幣投入管口進入箱底之前,就會在這管中繞著撞擊,這樣,管子就會因為硬幣撞擊到不同的地方,例如寬窄、厚薄之管壁而擊出各種不同聲音,聽起來相當悅耳。
為此之故,聖殿的庫房雖然是在女人院,卻經常有一群男人會聚集在那裡,他們喜歡在那裡專門看人家奉獻,然後聽到很有錢的人奉獻,奉獻箱發出美妙聲音時,就會大聲叫好,給予鼓掌。為此,有錢人也因為要取悅眾人的讚美來奉獻。
要注意的,是第42節說有一個「窮寡婦」也來奉獻。請注意,這表示她是沒有兒女可繼承先生財產的女人,要不,就是她先生原本就很貧窮,去世之後,並沒有留下任何財產給她。但可以確定的,她是一個沒有兒女的人,平時需要靠別人施捨,或是去他人麥田、果園摘麥穗、果實來過日子。
再者,寡婦有特別的衣服(參考創世記三十八:14),好讓人知道她是個寡婦,這樣,她在果園或是麥田摘取果實或麥穗時,不會被主人欺負或責罵。因為這個寡婦很貧窮,因此,她要節省很多時間才有辦法存下一點點錢。這裡說此窮寡婦投下了「兩個小銅板」,這兩個「小銅板」,若是用今天的台幣來換算,等於是兩個5塊錢或是10塊錢的硬幣。
就像前面所提起過的,錢幣的幣值越小,重量就越輕,投進這種奉獻箱中,撞擊力小,發出來的聲音也就非常輕微又短,有時甚至連聲音都聽不見。
第43至44節,耶穌提出了這樣的看法,他說這位窮寡婦所奉獻的,是把全部生活所需都奉獻出來了。換句話說,這位窮寡婦所奉獻的是非常多。因為雖然是兩個小銅板的錢,卻是她用許久的時間,在生活中省吃儉用之下才存起來的,對她來說,這兩個小銅板是一筆很大的錢。
但相對於這些有錢人,他們所奉獻的,雖然數目非常多,但他們已經獲得了在庫房觀看的人的讚賞了(參考馬太福音六:2)。其實耶穌在這裡的教導,是要門徒回到奉獻的一個基礎上,那就是:奉獻是內心在回應上帝的愛,而真實的愛,已經不是在數字多寡的問題了。
第十三章1至2節:
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聖殿,是在主前第六世紀末期,也就是以斯拉和尼希米等人,與從巴比倫被波斯帝國釋放回來的以色列殘存人民,重建起來的。且在主前18年左右,大希律為了要討好猶太人,他把耶路撒冷聖殿擴建了,他還特捐贈了五噸重的黃金,鑄造一棵非常精美的葡萄樹,鑲在聖殿的正門—東門入口處。
耶路撒冷聖殿的石頭,長有11公尺、高3公尺半、寬5公尺半。這樣一塊石頭就有20公噸重,可以想像得到那是多麼雄偉的殿堂建築,這就是門徒在讚嘆時所說的:「老師,你看,這是多大的石頭,多宏偉的建築!」其因在此。
但,當門徒在讚嘆聖殿的美時,耶穌卻是有不同的看法;他只淡淡地說了這句令人震驚的話,他告訴門徒:「你們在欣賞這些偉大的建築嗎?」然後他說:「這地方的每一塊石頭都要被拆下來,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上面。」
耶穌怎麼會這樣說呢?那是多麼掃興的話啊!但事實卻是發生了,那就是主後七十年,羅馬將軍提多(Titus)因為要弭平猶太人的叛亂,他帶兵攻入耶路撒冷城,並且拆毀城牆,同時燒毀了聖殿。之所以要燒毀,是因為聖殿內部的牆壁、柱子都是鑲金的,當燒毀聖殿時,許多黃金因高溫溶化而流入石縫中,羅馬軍隊用馬匹拉著大繩索,將石塊一塊塊地拖下來,取出黃金。而這聖殿就這樣被拆毀了,只剩下今天所看到的西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哭牆」)一片,只有幾層石塊而已。耶穌當年的預言是應驗了!
現在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奉獻不是為了要取悅人,或是獲得他人的稱讚,而是為了要回應上帝揀選的愛。
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這些有錢人的奉獻,並不是真的要奉獻,而是為了要獲得眾人對他的稱讚。因此,他們確實也獲得了所需要的讚美,但就像耶穌所說的,既然在地上有了報償,在天上就沒有了(參考馬太福音六:1、2、5)。耶穌會這樣教導,是要提醒我們,人的掌聲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因為魔鬼經常用人的讚美聲音來迷惑我們的心靈離開上帝。
再者,我們應該謹記一件事,就是奉獻不是為了要跟別人比較,奉獻是在回應上帝揀選的愛,這一點認識非常重要。我們有多少能力,上帝非常清楚。使徒保羅所教導我們的:
「要記住: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心願捐助,不猶豫,不勉強,因為上帝喜愛樂意奉獻的人。上帝會更加豐富地賜給你們,使你們不但自己充足有餘,還能夠在各樣慈善的事上出力。」(哥林多後書九:6—8)
甘心樂意的奉獻,一定會得到上帝的悅納,這點是我們可以確信的。
二、美麗堂皇的禮拜堂建築,若是沒有誠實的內心,這樣的禮拜堂建築所代表之教會很容易成為犯罪的溫床。
在前面已經提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聖殿,進行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潔淨聖殿。他責罵當時的宗教領袖們,竟然讓敬拜上帝的地方,變成為「賊窩」—欺騙的地方,這是非常令人驚訝的事。
但請不要忘記,這樣的事,不是停留發生在聖經的時代,在主後第15世紀末期,羅馬天主教會為了要籌募建造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經費,就曾發生過欺騙的行為,宗教領袖用賣贖罪券得來的錢,建造那富麗堂皇的禮拜堂,結果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 我們要注意的是,信仰的中心並不是在建築物,而是在內心的反省,尤其是內心的誠實,才是信仰的基礎。沒有誠實,就無法建構真實的信仰。
瀏覽次數:12